郑愁予错误赏析

2022-10-16 10:32:37 

  与空间扩张的说法相反,让画面由远及近移动,先写大景物而后缩至小景物,画面移进来,使视野愈来愈细小,诗中的空间也就像凝聚起来一般,最后选择一个空间的凝聚焦点,把精神集中在上面,给予特写,使这个焦点分外突出。

  又仇小屏提到:

  由大而小包孕式的空间设计,用大空间衬托小空间,最后会将焦点凝聚在小小的一点上,而点的特质又是相当迷人的。康丁斯基《点线面》即作了这样的分析:它的张力总是密集的点是一个小世界,各个方向几乎等距离地和它的`周围分开。所以点有最强大的集中效果,可以将所欲强调的景物作最有力的强调,其美感是惊人的。

  诗中连用了三个譬喻句,将思妇的心绪用空间来表现,并且运用大小法 设计了由大到小的空间,城rarr;青石街道rarr;窗扉,随着空间的缩小,层层地将思妇的寂寞浓缩到小小的窗扉紧掩一点,让读者对思妇的坚贞更加佩服,也对她的寂寞投注更多同情。

  在第二小节除了可以看见空间大小的层递之外,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以图底法 将之分为两部分。东风不来/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/三月的春帷不揭是暗喻女子的坚贞、寂寞之图。接着作者以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/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,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两个底更具体说明坚贞、寂寞之情。从东风不来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是属于目的部分。接着以凡 的方式点出全文的题旨错误,但这却是一种美丽的错误,这是一种结果。在这边作者倒果为因采用因果法 ,在诗末才告知读者那是因为我不是归人/是个过客。运用立破法 先破再立。而最后一句是个过客也与诗首的我打江南走过遥遥呼应,暗中带出过的这条主线,并与思妇的归的从线形成一种张力对比的美感,。读者读至此,幽幽的叹息已油然而生,也更能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经营的美丽的错误这种反常合道的美感。

  结语

  透过篇章分析,我们更能深入去了解郑愁予精采的情采,更经由义旨的的探究,诗中的浪子意识、思妇情怀更显得深刻动人。在过客达达的马蹄声渐行渐远之际,诗中无尽的情味也在读者的心中越烙越深,令人低回不已。

  扩展资料:

  《错误》是由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所著的一首现代诗,创作于1954年,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。

  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,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妇女思念夫君的情怀,作者运用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的词汇,如江南、莲花、东风、柳絮等,将古典与现代巧妙地融合,使这首诗具有了古典诗歌的美的特质。

  创作背景

  《郑愁予 诗的自选》 郑愁予 著 三联书店郑愁予自述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,他小学时,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,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,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,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,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;1948年12月,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,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,有关炮车,有关战马的马蹄声,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,写成了《错误》。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。

  作者简介

  诗人郑愁予郑愁予,原名郑文韬,祖籍河北宁河,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,在北平长大,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避难,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。15岁开始创作新诗。郑愁予在1949年与家人迁往台湾,初到时正赶上现代派诗社和诗刊开始创办,成为了现代派诗人中的重要一员。在中兴大学毕业后,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诗集《梦土上》,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。

  作品评价

  杨牧: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,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,形象准确,声籁华美,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。有经验的人一定同意,郑愁予的诗最难英译,《错误》是最好的范例之一。

  作家水晶(杨沂):(这首诗)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。

  华侨大学文学院茅林莺:郑愁予早期的诗作(特别是广为流传的《错误》等抒情诗)被理论界称为是最具东方韵味、古典色彩和本土特性的。

郑愁予错误赏析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haochilao.com.cn/2022/1016/33385.html